在印度,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瑜珈可以強身健體、穩定心性之外,還有一法門特別關注於教導養生的智慧,那就是阿育吠陀(發音為Aa-yur-vay-da),是由兩個梵文字所組成:Ayu是生命或壽命,Veda是知識、智慧或意識。Ayurveda將兩個梵文字結合的意思即為「生命的知識」。
採訪、撰文:林映岑,圖片提供@涅槃阿育吠陀瑜伽學苑

何謂養生?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黃帝內經》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意思是上古的人洞悉養生之道,並且身體力行以此安排生活作息;按照自然的規律,與陰陽天地同頻,與四季五行共振,做正確的事、走對的道路,就是健康之道的基礎。

在印度,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瑜珈可以強身健體、穩定心性之外,還有一法門特別關注於教導養生的智慧,那就是阿育吠陀(發音為Aa-yur-vay-da),是由兩個梵文字所組成:Ayu是生命或壽命,Veda是知識、智慧或意識。Ayurveda將兩個梵文字結合的意思即為「生命的知識」。
因此阿育吠陀並不限於瑜珈體位法、呼吸法、飲食療法,又或者是單純的替代性醫學,它是對於一個人生存在世界上全面性的一種觀照、一種生活態度,更甚者為一種哲思。從公元一千年前即以梵語寫成文獻,公元6世紀時隨著佛教的傳布,影響的區域越來越廣。近年來歐美地區在確立了瑜珈的好處與功效之後,逐漸轉而挖掘並奉行阿育吠陀的養生智慧。


位於台北市小巨蛋對面的涅槃阿育吠陀瑜伽學苑,由印度籍 Prathap老師和台灣 Niseema老師於2009年在台灣成立,即以教學印度兩大古老養生系統 – Ayurveda阿育吠陀 & Siddha悉達為歸依,藉此傳承人類老祖宗的身體智慧,可以說是在台灣推廣阿育吠陀智慧的先驅者。除了日常週間的瑜珈課程與阿育吠陀知識分享之外,涅槃阿育吠陀瑜伽學苑還會不定期舉辦四天三夜的僻靜之旅工作坊,目的在於引領人們在大自然包圍之中,一步一腳印地深刻體驗身體如何與自然合一,進而達到由內而外的清淨與輕盈。


以大方向來說,在阿育吠陀中有四個不同的層面。一、按摩療法:以草藥混而合成的油在身體上進行疏通按摩,類似於中醫對於「穴道」的概念,在阿育吠陀中則是以七大「脈輪」為基礎,從而建構人體能量的流動。這裡要注意的是,阿育吠陀並不主張使用「精油」去做身體的按摩,因為精油乃植物萃取之物,過程中容易參雜太多人工與非自然物質混和,因此在阿育吠陀中的按摩油主要是以草本植物混和植物油製成。
第二為飲食療法:依據當下身體狀況以及每一個人的體質不同,去攝取已經顯然失能(失衡)的食物,進而讓身體的自然代謝與能量轉換恢復平衡。舉例來說,一個皮膚如果容易出油的人,去到了沙漠型氣候的環境生活,他仍舊需要補充油脂來保護自己的皮膚,因此隨著環境與年紀的不同,飲食攝取也會不同,一直是動態式彈性調整的狀態。


第三為藥物治療,這裡指的為自然植物的草本藥物,有類似於中醫,服用草藥為主的療法,也有草藥薰香、藥浴球、藥油滴灌等等較為民俗療法的部分。第四項則為生活方式,在阿育吠陀中對「什麼時間做什麼樣的事」有著細微的區分,因此以每個人不同體質為基準,包含進食時間、用餐分量、工作活動等等都有不同分別,有些人在傍晚才特別有活力,而有些人可能因火能充足,不適合在太陽最盛的時候工作,因此所謂的生活方式並非單純一句「早睡早起身體好」就能涵蓋一切。
而想要踏入阿育吠陀的智慧,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從「潔淨法」開始,包含清潔鼻腔、刮舌、洗胃、淨腸、灌腸等等不同的清潔方式。之所以是第一步,這是因為現代人對於食物的取得非常容易,因此在身體內囤積了許多廢物不自知,「潔淨法」的主要目的在於讓身體排空,放掉舊有的一切,回到猶如一張白紙的狀態,才能重新建構新的秩序。
這不僅僅是存在於阿育吠陀的概念,哈達瑜珈中也同樣存在潔淨法的教導,因為古老的印度哲思中相信,唯有清除多餘的東西,空出一個空間之後才能裝進新的、正確的事物。同時,阿育吠陀並不會將「身」、「心」、「靈」分開討論,這三者互相牽制、互為表裡,也是同為一體。「潔淨法」的作用並非只是一般的排毒,而是要將身體清空,也一併帶走累積的情緒、思緒,為心智與身體創造能量流動的可能性,也正因為阿育吠陀如此看重「清除」、「潔淨」的力量,因此在進行相關方法時都會由有經驗的老師帶領,一步步傳授正確的知識之後才進行。


雖然阿育吠陀基本上是以蔬食為主,但並沒有像生酮飲食、地中海飲食等等有偏向某一種特定方式的飲食習慣,原因是阿育吠陀相信每個人所需要的能量都不同,無法制式化同一而論,不過仍舊有三大入門要點可以掌握。首先是餓了再吃、渴了再喝,一天當中無論是什麼時間點,要真正感覺到飢餓、飢渴,才進食與飲水,留給身體啟動飢餓的機制,才能夠真正開始消化東西與燃燒能量。
第二是每一天都吃入六種味道、五種顏色的食物,這六種味道包含甜、酸、鹹、辣、苦、澀,五種顏色其實對應的是身體的五種器官與世界上的五元素能量,紅色入心、青色入肝、黃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腎。第三則為食用當季與當地生長的食物,和我們中醫以及傳統生活概念上吃「對時」的食物才好吃,是一樣的概念,因為四季的變化從而生長的食物,自然而然是生活在那季節當下的人體所最需要的養分。

阿育吠陀是一門需要「練習」而非「學習」的智慧,因為即使我們知道了所有關於阿育吠陀的知識,但如果不落實在生活中,這項知識永遠只能是知識,無法成為生命的智慧。而阿育吠陀了解人與自然的定律原則,不僅適用於每一個生命個體,也適用於大自然整體,創造健康生活平衡並非是ㄧ生中只須做一次的事情,而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阿育吠陀的古老智慧能讓你身體和心智彼此在完美的協調與和諧的狀態下運作,找回與自然和諧共處及生活健康平衡的喜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