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開展,歷經5年的時間,蔡明亮策畫《行者》影像大展,終於在2023年3月寧靜落幕,一如那位手端蓮花指的小康,不疾不徐地,一步一步地安靜慢走,消失在遠方的盡頭。
Text by Lesley CHU/Photo from 汯呄霖電影
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自 2018 年啟用之時,建築師黃聲遠便邀請蔡明亮策劃「行者:蔡明亮大展」入駐壯圍沙丘,將蔡明亮自2011年以來的8部《慢走長征》系列影像,融入沙穴建築空間、化作沙丘地景風貌。
原有的 7 部行者作品包含入選 2014 柏林影展「電影大觀」的《西遊》、獲得 2015 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的《無無眠》之外,蔡明亮再以宜蘭壯圍為背景,讓李康生緩緩從太平洋黑色沙岸,穿過捕鰻苗聚落,途經漂流木、防風林,一路走進沙丘展場,成了專為這個場域所誕生的第 8 部行者作品《沙》。
由黃聲遠建築師團隊操刀設計,以「空出谷地,看見沙丘」為設計核心的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以空間和建築線條規劃出「塵」、「風」、「海」、「雨」、「潮」及「月光」共6個主題展廳,不規則的牆與地面、宛如螃蟹的沙穴迷宮一般,展場堆砌著來自蘭陽溪的黑沙,觀者可臥或走或坐於沙上,一邊欣賞行者影片,並且沉浸於虛無影像景致之中;而紙則是舞台劇《玄奘》表演結束後的舞台道具,層次錯落貼在落地玻璃上作適度遮光,以便清楚呈現投影。而《行者》系列作品,則穿梭流動在建築線條與光線之間。
蔡明亮導演曾多次表示,《行者》系列影像起始於 2011 年,李康生在劇場一個緩慢行走的表演,所起心動念產生的《慢走長征》影像計畫,這位穿著火紅僧袍的行者玄奘,慢走多年已經走往世界各地的城市,2022年底,更走往巴黎的龐畢度中心,留下了此系列的第9部作品《何處》。
蔡明亮的影像裝置在臺灣當代藝術領域、尤其是影像與錄像藝術的發展上,有著絕對的重要性,因為他是國內少數看出當代影像裝置與電影美學之互動的關鍵在於建築空間的藝術家。除此之外,為了抵抗商業電影強權霸佔院線的現象,蔡明亮將他的電影,帶入美術館,讓觀眾可以用各種或臥或坐或躺的姿勢觀賞,或是任由各種進入與中斷的時間長度來解讀劇情片影像,如北師美術館的《郊遊》大展、《無無眠》展覽;又如蔡明亮將靜止凝視的影像《你的臉》,拉回戲院院線放映,所挑戰的是讓戲院裡的觀眾面對凝視十三張不同的臉孔,在抽取掉電影感官刺激之後,又會得到什麼樣宛若美術館內觀賞的凝視歷程?無論是藝術面或是行銷面,蔡明亮打破創作者對於媒材認知的界定,並解模糊類型的界線。他將自己長年在影像中對時間的提問,放入到展覽裝置與空間之中,疊合了時間的長度,卻又延展了影像的維度。
蔡明亮目前仍是臺灣唯一跨足影像裝置創作的導演,也因此是在談論藝術與電影在臺灣的發展譜系時的首要作者。蔡明亮與其他臺灣錄像藝術家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的影像裝置向來都從電影出發,最後尋求的路徑也是要回歸電影,因此如何連結被歸化於美術館與藝廊展覽系統的影像裝置,以及他過去所歸屬的電影史脈絡,就成為蔡明亮在創作影像裝置時的最大課題。(江凌青,2012)
「慢走長征」系列影片分別為:《無色》、《行者》、《夢遊》、《金剛經》、《行在水上》、《西遊》、《無無眠》、《沙》,以及尚未公開的作品《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