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建築大師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 曾說「住宅是居住的機器」(une maison est une machine à habiter)。照此邏輯,MB&F 打造的機器也是住所,每段故事帶著你我進入不同時間與空間,甚至不同世界。所以我們不是 MB&F 時間機器的配戴者,而是居住者。
資料提供@MB&F
這個邏輯其實不好理解,畢竟腕錶跟房子是兩回事,對吧?房是房,錶是錶,壁壘分明,非黑即白,是吧?在最新作品中,MB&F 進一步模糊兩者界限,踏入和鋼筋與新噴混凝土一樣的「灰色」地帶。
Max 版建築

約在 1960 年代中後期,建築進入新的實驗階段,與前十年的設計大相逕庭。戰後建築首重實用性,以最短速度建成方正結構,以滿足特定使用需求。此時有一小群反動勢力崛起,他們非常講求人本,儘管建築學者不會用這樣的詞彙來形容。
之所以稱為人本,是因為此流派以人體為建構空間的模型:人眼的球形視野;雙手雙腳所圍劃的空間範圍;吸氣時肺部鼓起,吐氣時讓冬天的車窗短暫起霧的呼吸循環。

這群建築師(有些稱自己「行為設計師」,habitologist)的作品型態好似從地表呼出的氣息,或是大地彎起手指後沒有完全張開。它們像泡泡、波浪,其拱形輪廓也像延展的肌肉。MB&F 創辦人 Maximilian Büsser 看著其中一棟時,心想:「這房子能不能做成腕錶?」
他所打造的房子以飛行陀飛輪為中心,矗立在雙弧形藍寶石水晶屋頂下方。對腕錶而言,此機制是空間與功能的開端,所以四葉形上層橋板也與造物主的概念連結,致敬世上最宏偉教堂的天窗造型,或是從受孕那刻起持續分裂的受精卵。以此旋轉結構為中心,向外延伸出四個對稱的空間量體,構成 HM11 Architect 四間拋物線狀的房間。

要進入每間房間,必須把房子轉個方向,這是個可以在地基上旋轉的結構。房間與房間之間呈 90 度,代表你可以把房間轉成正對著你,或是面向其中一條走廊,房間則斜向兩側。這種多方位的顯示設計其實也有實用考量。HM11 Architect 是節能建築,每當腕錶順時針旋轉 45 度,手指會感覺到回饋觸感,此時有 72 分鐘的動力送入發條盒。完整旋轉 10 圈之後,HM11 蓄滿能量,可自主運轉 96 小時。
儘管室內清一色是光滑白牆與整面藍寶石水晶窗玻璃,但四間房間用途各異。時間房提供小時和分鐘資訊。時標為圓頭針造型,每 15 分鐘以較大較淺的拋光鋁合金圓球作為區隔,其餘為較小的深色拋光鈦金屬材質。還有尖端紅色的箭頭用來指示時分,成為斯巴達式的樸素房間中唯一一抹色彩。

左轉 90 度的第二間房擺放著動力儲存顯示。遵循時間房的設計,內部同樣排列圓頭針和尖端紅色的箭頭,用來指示發條盒剩餘動力。沿順時針方向,五顆圓球直徑遞增,最後直徑 2.4 毫米的拋光鋁合金圓球代表 96 小時滿格動力。
下一間房裝設了在鐘錶界很罕見(但住宅內很普遍)的儀器-溫度計。HM11 採用雙金屬溫度計,相較於現代即時精準測量的電子溫度計和智慧住宅的恆溫器,真的是古早時代產物。此機械式溫度計使用腕錶自身動能,單位能切換為攝氏或華氏。

最後一間同樣滿室潔白,唯一裝飾元素是鑲嵌在藍寶石水晶玻璃窗上,鐫刻 MB&F 招牌戰斧圖案的迷你圓形徽章。看似空蕩的房間實為 HM11 的校時錶冠。拉起透明模組,房間啪嗒開啟。這是腕錶的正門和鑰匙,只要一轉,即可改變所處時間。
這幾間外圍房間環繞拋光 5 級鈦金屬外牆,中央天井則加上透光的雙拱形藍寶石水晶屋頂。下方可見 HM11 自製機芯,按照飛行陀飛輪的 2.5Hz(18,000 vph)擺頻高速轉動。機板與錶橋加上 PVD(物理氣相沉積法)彩色鍍膜,分為淡藍色和暖色調 5N 金兩種款式,各限量 25 只。
HM11 錶殼構造解析

在構思 Horological Machine Nº11 Architect 時,Max Büsser 腦中浮現的皆是有機建築,各個造型奇趣,在異想不到的地方隆起突出。將實驗概念轉化成實體作品的第一步是什麼?要怎麼回答「房子能不能做成腕錶」的提問?2018 年 MB&F 設計主將 Eric Giroud 完成初步藍圖,他運用建築背景為 HM11 劃分明確格局。中央天井連接外圍四間房間;通透明亮;室內量體與外觀透視圖互相配合;曲線形態;依循人體形狀的設計反映其原始特質,而跳脫框架的眼界又富有未來性。
兩款 HM11 Architect 腕錶主要材料為鈦金屬和藍寶石水晶。兩種材料的加工都是出了名困難,所以直到 20 年前才開始應用於複雜腕錶。HM11 錶殼下半部為一層高度立體化 5 級鈦金屬外殼,而且內外使用不同表面輪廓。四間房間的頂蓋為個別加工,必須待機芯安裝好後才能蓋上。錶殼製作從各種銑削、表面打磨到品管,整個流程約需一週。

MB&F Horological Machine 系列腕錶以造型精密複雜的藍寶石水晶零件聞名,而且一代勝過一代,Horological Machine Nº11 也不例外。腕錶集結了六個朝外的藍寶石水晶零件,最大的是天井透明屋頂,由兩個獨立的圓弧鏡面以同軸心方式組合而成。1970 年代因為射出成型壓克力與大膽設計蔚為風行,所以住宅經常裝設圓頂天窗。
另外是製錶史上首創的透視錶冠,直徑約 10 毫米,由此可清楚看見機芯。要做出這等大小的藍寶石水晶錶冠,同時創造震撼的視覺美感,技術上自然有其難度。錶冠是機芯主要對外開口,一定要加上墊圈防止水氣或灰塵進入,才不會影響腕錶性能。傳統錶冠墊圈的直徑約 2 毫米左右,在多數情況下可以提供良好保護力;材質通常是橡膠塗層聚合物,轉動時會產生微乎其微的磨擦力,正常使用的話不會察覺。

以 Horological Machine Nº11 的情況來說,配合錶冠尺寸,墊圈必須比一般大上五倍,導致摩擦力大到錶冠根本無法轉動。於是 MB&F 用了兩組墊圈,就像太空船或潛水器的雙氣密安全系統。靠近腕錶外側的是一個低摩擦力大墊圈,可以有效隔絕灰塵從藍寶石水晶窗戶跑進內部。靠近機芯中央、環繞錶冠軸心的是一個更小的防水墊圈。光是藍寶石水晶錶冠就用了 8 個墊圈。
也因為 HM11 Architect 採用極複雜的錶殼和各種外部零件,一共需要 19 個墊圈才能嚴密保護錶殼和機芯。其中最大的是經過立體加工的 O 形環狀結構,放置於錶殼與錶圈之間。此墊圈以客製模具製成,與另外 18 個協力為 HM11 這棟房屋遮風擋雨,防水性能高達 20 ATM(20 米),是團隊專門開發的工程解決方案。

拜建築技術進步所賜,「泡泡屋」在 20 世紀中晚期出現,起初沒有人相信其選材和工法行得通,一直到實屋落成才相信。MB&F Horological Machine Nº11 Architect 也是如此。新事物需要新方法;改變從想法開始,但必須身體力行之能持久。
HM11 錶殼以立體建築為藍圖,機芯又如此複雜,但直徑出乎意料地只有 42 毫米。 錶耳(連接錶帶處)設計成弧形,戴上後舒適貼合手腕。也因為此設計巧思,腕錶適合不同腕圍的錶迷配戴,在旋轉錶殼為發條盒上鍊時也十分穩定。
HM11 機芯構造一覽
論實際與概念層面,HM11 Architect 機芯奉行兩大核心宗旨:動能和效率。

在機械錶中,發條盒匯集了所有動能,但真正出力的是配戴者。為發條盒注入動能分成無意的擺動(搭配自動上鍊系統)和刻意的手動(轉動上鍊錶冠);而 HM11 是兩者並用,配戴者在旋轉房間方位時連帶為腕錶上鍊,當然也能主動為之。上鍊的動作也被放大:從轉動小直徑的錶冠,變成旋轉整個腕錶,加強了 HM11 與腕錶主人之間的連結。
一般動力儲存 48 小時的腕錶,將錶冠旋轉 20 至 30 圈可上緊發條;HM11 的話,只需將錶殼順時針旋轉 10 圈,就能實現 96 小時的滿載動力。

將上鍊媒介從錶冠等小元件改成整個錶殼,上鍊系統的扭力上限也跟著拉高。這是基本物理原則-物體直徑越大,產生旋轉運動所需施加的力量越小。正因如此,配戴者可直接快速地為 HM11 Architect 主發條盒上鍊。
另外,掌管 HM11 Architect 走時功能的飛行陀飛輪,如今已是 MB&F 不可或缺的招牌機械,像是 Horological Machine 6、7 和 Legacy Machine FlyingT 皆有搭載。其大型平衡擺輪增加整體慣性,雖然確保計時精準穩定,但陀飛輪(飛行陀飛輪更不用說)很容易受到撞擊影響。傳統腕錶的防震裝置主要保護樞軸等特定元件,很少有針對整個機芯的防震設計。HM11 並非針對各元件加強,而是在機芯和下層錶殼之間加上四個高張力懸吊彈簧,提升整體系統的防震保護。

這可不是普通的線圈螺旋彈簧,而是從高硬度的鍍鉻低碳鋼管,經雷射切割而成的特製彈簧。其獨特合金組成和晶體結構具備絕佳抗磨特性,加上表面處理與圓柱造型,就算彈簧隱藏在內部,美感絲毫不減。MB&F 借助主要應用於航太產業的專業技術,獨家打造此特製彈簧,為現代製錶開了先例。
現代製錶經常應用其他產業的創新技術,引入舊技術倒是很少見。HM11 Architect 搭載的機械式溫度計利用材質之間熱膨脹係數不同的特性來測量,原理不變,但套用至腕錶就變成稀奇的功能。溫度計結合纏繞成緊密螺旋形的雙金屬片、支架和槓桿,螺旋的膨脹與收縮會改變支架的旋轉角度並推動槓桿,進而控制溫度指針移動。傳統的雙金屬片疊壓銅與鋼,現代廠商則改用專利合金,以提高溫度計的精準度和穩定度。HM11 的溫度計測量範圍為攝氏負 20 度至 60 度(華氏0 至 140 度),提供兩種最普遍的溫標單位,可自由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