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送巧克力已是約定俗成的刻板印象,有人說這是商業化炒作的結果。然而,假使真的只是商業行為,“巧克力”和“愛情”的關聯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我們又是從何時開始在情人節這天送巧克力呢?
阿茲提克帝國的壯陽藥
巧克力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和浪漫愛情一點關係都沒有,它最早的起源是在南美洲的阿茲提克帝國中以可可豆、香草、蜂蜜與其他香料一起製成的飲料,被阿茲提克人稱為”Xocolatl”,直譯的意思為“苦水”。傳說阿茲提克的皇帝Moctezuma蒙特蘇馬二世在前往後宮之前會先飲用50杯這種巧克力飲料以保持“戰力”。
巧克力征服世界
1528年,來自西班牙的埃爾南·科爾特斯等探險者,把可可豆帶回西班牙獻給國王(卡洛斯一世),巧克力就這樣傳入歐洲。1615年,西班牙公主奧地利的安妮與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結婚,巧克力也因此傳進法國,之後巧克力也陸續傳入義大利、奧地利、德國,因爲它既能提神又能放鬆的療效而在歐洲廣受歡迎,但因為物以稀為貴,只有王公貴族等上流社會消費得起,不過某些教會明文禁令食用它,因為它能“點燃與振奮人們的激情”。事實上,一直到十九世紀巧克力才普及到平民與工人階級。
從陽剛之氣過渡到女性氣質
巧克力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對它的看法其實是相對“陽剛”的,其中微量的可可鹼是對人類溫和的反鎮靜成分,因此故食用有助提升精神,增強興奮等功效,也就是提高一個人的活力。另外,可可含有苯乙胺,坊間流傳能使人有戀愛感覺的流言,也就是所謂的催情效果,而這些都是身處權力階級男性所需要的特質。當巧克力在工業革命以降普及至平民時,人們對巧克力的看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它開始和健康、下午茶等女性特質連結,而1847年,英國人喬瑟夫·斯托爾斯·弗萊在可可膏加入可可脂與砂糖發明了巧克力塊,到這裡巧克力終於長成約莫現代我們所熟悉的樣子。
從一個環保的心形盒子開始…
1861年,世界正處於歷史的轉捩點—英法聯軍及太平天國夾擊清、朝義大利統一、日本明治維新、南北戰爭中的美國,以及挾工業革命之優勢殖民西非的歐西列強等等。對英國來說這是擠身現代列強的開端,而在英國的一位巧克力製造商Richard Cadbury也想到一個絕佳的行銷點子:他製作了一個愛心形狀的盒子來裝巧克力。他起先主要是希望讓這盒子能夠重複使用,例如說裡面可以放戀人之間通信的情書等等,並希望以這種特殊造型的盒子來增加巧克力的銷量。從此之後,巧克力製造商開始提供各種用絲帶或花邊裝飾的心形盒子,與此同時,男士們被邀請為他們心愛的人提供適合他們的盒子來展示他們的品味。從那天起,巧克力與愛情之間的聯繫——因此與情人節的聯繫——就被明確地記錄下來了。
戰爭助長愛情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許多巧克力商人就會利用包含特殊盒子的各種營銷策略來強化巧克力與愛情有所關聯的想法,並且鼓勵男人們為他們的妻子贈送巧克力以保持夫妻間的感情。而在亞洲出現送巧克力的習慣,起源則偏向於1936年2月12日,在日本一家從俄羅斯來的巧克力店Morozoff,刊登了一則英文廣告,用來推銷 Morozoff 巧克力商品作為情人節的禮物,雖然這個廣告並未產生風潮,但至少是個概念的開頭。1956年,不二家與森永製菓等甜品公司開始向大眾灌輸情人節送巧克力的觀念,民眾才逐漸將情人節與巧克力劃上等號。
百花齊放巧克力
時至今日巧克力已經有各種不可思議的樣貌存在,每對情侶都能夠選擇最適合代表自己心意的巧克力贈送給心愛的對方。今年大師級主廚Alain ducase的巧克力以無數小愛心堆砌成一顆立體的大愛心,75%黑巧克力與45%牛奶,內裡包含熔岩巧克力將,帶有堅果與杏仁香氣,目的就是要融化對方的心。而來自布魯塞爾的pierremarcolini,則以能扣在一起的愛心巧克力為主打圖樣,一邊是堅果口味,另一邊則是芝麻口味,暗喻著兩個不同個性的人牽手走到了一起的浪漫。而在巧克力業界中鼎鼎大名的La Maison du Chocolat,則是將整個浪漫花都——巴黎,做成了讓人好想咬一口的甜美巧克力,不只加入核桃、堅果、夏威夷豆,還加入了新鮮草莓去製作包含了艾菲爾鐵塔的巴黎剪影,為今年的情人節留下更多浪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