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最早將心型和愛情連結在一起的文獻,非常刻板印象地出自十三世紀的法國,一部名為《浪漫的梨》(Le Roman de la poire)的愛情羅曼史故事之中。不過,現今大為流行的愛心形狀明明和心臟完全不像,卻成為了人們最常代表語言的符號之一,究竟它是如何誕生的?
資料提供@CHOPARD、GEORG JENSEN 、PANDORA、Priceonomics、ThreadWritten
很久很久,真的很久以前……
心型形狀被發明出來的起源不可考,早在古希臘、古印度、古羅馬、古埃及等等都使用過類似心型的葉子圖騰,像是菩提樹的葉子、已經滅絕的羅盤草種子(Silphium),意譯是忘憂草,它是一種巨大的茴香類植物,生長得非常的緩慢,卻具有靈丹妙藥的功能,不只能用以烹調食物增添風味,還可以治病解痛,更重要的是它兼具壯陽與避孕的功效,在古昔蘭尼地區甚至將其印製在錢幣上,可見其重要程度。
一部分的人認為由於羅盤草避孕功效的聲名遠播,使得它種子的心形形狀與男女情愛性事聯結在了一起,因而為日後的心形創造了「浪漫」的元素。
眼見為憑,打開來才知道不一樣
雖然在現代,心形符號普遍地和心臟連結在一起,但何時開始用這個符號表示心臟卻並不清楚。一種說法是認為出自古希臘醫生Galen蓋倫的著作中對於人類心臟的描繪。蓋倫是古羅馬的醫學家及哲學家,他的醫學理論影響歐洲長達一千年之久,他透過對劍鬥士的解剖研究人體,把心臟畫成像松果或是倒置的葉子的樣子,也就是倒置的類心形。而之後一直到中世紀,由於宗教上禁止人體解剖,蓋倫對心臟的描繪就成了主流的印象,要一直到到文藝復興之後,因為解剖學的大為進步,人們才將心形轉了方向,成為現在我們見到的心形符號。
用我的整顆心奉獻給你…
在引言提到的法國中世紀作品《浪漫的梨》,是一首以寓言詩寫成的羅曼史故事,描述一名女士在果園中咬了一口梨子(也有說是用牙齒咬去梨的果皮),並將這顆梨送給了她的追求者,她的追求者吃了梨子後驚嘆於這甜美的滋味,從而令愛神降臨二人之間充當起了牽線紅娘。在這部故事以”S”為開頭裝飾字母的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名男子跪在地上,雙手奉上一顆類似心臟的東西交給他面前的女士,這顆心就象徵了他的愛情,這就是最早以圖像方式將心與愛情做出連結的紀錄。
與此同時,13、14世紀法國的游吟詩人時常透過詩歌和歌曲宣揚宮廷愛情和騎士精神的理念,這些游吟詩人同時也在詩歌中強調,自己會把整顆心都獻給一個女人去追求對方,因此「獻心」在當時被認為是浪漫愛情的一種表現。
流行符號之后
在越來越多的文本、畫作,以及紙牌遊戲等等出現愛心符號之後,歐洲大約在17世紀,心形符號已經完全成為心臟的代名詞,並同時也代表了愛情。19世紀印刷商人開始推銷情人節卡片,從此之後愛心完全成為情人節的象徵,也成為流行符號王者之后。
根據Unicode Consortium發表過「2021 年使用最多次Emoji」文章中提到, 2021年前10大使用排行榜中,「哭笑不得」的符號排名第一,占總使用次數約5%以上,使用範圍相當廣泛,其次是「愛心」,第三名則是「大笑」。
一顆♥,勝過千言萬語
已故的美國史丹佛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女性與性別研究所(The Clayman Institute for Gender Research)前所長Marilyn Yalom就曾指出,愛心形狀作為一種相對抽象的符號,有時反而比具體的詞語,更能表達人們內心的感受。
「愛心或許只是一個符號,但它很好用,特別是愛本身就是很難定義的概念。」Marilyn Yalom說,「不論是哪個時代,男人和女人都試著尋找詞彙來描繪他們的經歷:喜愛、情感、情迷、依賴、親密、浪漫、慾望或真愛,而當文字不足以表達時,我們會去尋找符號。」
或許這就是愛心令我們如此愛不釋手的原因,當我們感覺內在有著千言萬語,表達卻又總是言不及義,任何話語似乎都比不上一顆單純的愛心來得直接了當;一顆心,代表了愛,然而使用這個符號之人所想表達的,遠遠不僅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