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時常會問:「到底看到了什麼?」
究竟是看懂了藝術家的創作概念才能稱為「看見」?還是作品能夠觸動自己的內在、產生共鳴,卻看不懂,也能算是一種看見?
實際上藝術本身一直以來皆在探討觀看者與被看者之間的關係,而觀者能夠看見什麼,就成為了這一次聯合展的主題。
資料提供@LIGHTWELL
本展覽藉由王慶蘋、邱承宏以及葉偉立的作品,提供觀眾一個視角,掀開他們與物件、空間、記憶而留存的瞬間。探看藝術家腦中那些數不清、不可見的念頭,是如何地揉入各自的生長背景、價值體系以及私密的記憶倉庫,然後轉譯、闡釋到作品中,成為我們眼前的可見畫面。
透過觀看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可能產生共鳴,或者好奇,甚至疑惑;然後藉由試圖理解作品、感受個人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進而能夠掀開作品層層面紗,真正進入作品內裡暗藏的藴意,同時也是獲得個人經驗感動的歷程。
透過相機與周遭環境的互動,藝術家王慶蘋將經驗與記憶,在影像重組的實驗過程中,賦予全新的觀看視角。這一次展出的兩個攝影系列作品均是將可得的材料重新排列後,捕捉那原來不存在的瞬間。在《並置的和弦》系列作品,藝術家用好奇的眼光,將日常周遭室內、室外環境的不同視角並置,挑戰我們平日習以為常觀看的方式;而《靜物雙聯》系列則是利用工作室內唾手可得的材料,在不經意或刻意的排列後,捕捉與光交揉產生的當下,將瞬間停格。
寧靜感,是藝術家邱承宏作品的氣質,《採光》系列浮雕作品,將平面繪畫與雕塑結合,在水泥版上以刨去的方式,將光影呈現於畫面上。透過把窗外樹影翩翩飄動的影像經過投影後再進行雕鑿,
帶出了大部份人都曾有過的觀看經驗,並且以這樣的熟悉感將住在內心記憶深處的經驗挖掘出來,還原了一種集體記憶。另一系列雕塑作品《繡燕》則是將藝術家過去的作品-《水泥動物園》動物雕塑上的裂痕、缺口,用3D列印的方式等比放大後,以磨石子鑲嵌黃銅的技法,展現出類似石頭的形態。將裂痕自行完整成為一個豐滿的石頭,轉化人工回歸自然,是藝術家的另一種自我表述。
2016年,藝術家葉偉立因參與已故藝術家葉世強故居紀念館的建置,從故鄉桃園楊梅移居到台灣東北角上背山面海的水湳洞,一個因日據時期興盛的採礦產業而大規模修建的礦工宿舍聚落。這次展出的新作《偶遇,水湳洞 #1》,是葉偉立在水湳洞偶然遇見的一間廢棄空屋,不知何故有許多無名氏藝術家曾來此地創作,並留下作品於屋內不帶走,這間雖然不再住人的空屋彷彿成了藝術的有機體,不斷繁衍創作。
這個空屋成為葉偉立起心動念的起點,因而創作出《偶遇,水湳洞 #1》,由三個物件與一個燈箱組合而成,安落在展場動線上的四個樞紐處,觀看的路徑呼應物件的動態與轉化。葉偉立藉由身體勞動的介入,更新甚至延長物件的生命,將其多年的實踐凝結於一幅靜置的畫面當中。畫面本身是一個「餌」,誘使觀者提問、探索進而得到不同的看見。
- 【展覽資訊】
- 展覽期間:2022/11/19 Sat. – 2023/01/29 Sun.
- 營業時間:12:00 – 20:00(每週一公休,最後入場時間為 19:45)
- 展覽地點:LIGHTWELL
- 展覽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 20 巷 6-1 號(捷運中山站 4 號出口,步行 2 分鐘)
- 參觀資訊:票價 50 元(因安全考量,本場館謝絕未滿 12 歲之孩童入場)
- 展覽活動頁:https://reurl.cc/qZZZ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