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地,疫情至今已經3年,藝術世界因為實體活動的限縮,轉而線上以虛擬的方式持續進行著,或是停辦、或是推遲舉行。2022年雖然疫情尚未平復,但世界已經找到了一種新的方式來因應疫後的新生活,而藝術界又是如何回應世界的千變萬化呢?
撰文@Lesley Chu;資料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古根漢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Yuga Labs
NFT的興盛與衰退
在2021年橫空出世的NFT(非同質化代幣)席捲全球,成為藝術世界的年度最熱單字,疫情後的各種金融政策帶來豐沛的資金土壤,順勢推高的NFT的市場需求。2022年2月,去中心化組織AssangeDAO花費 16,593 ETH,約等於$5,300萬美元,買下發行Pak的作品 Clock NFT。3月,Bored Ape創始人Yuga Labs收購了Larva Labs 開發的CryptoPunks和Meebits NFT系列IP。藝術品去中心化眾籌,在國際間陸續出現響應與飛躍性的發展,投資客們虎視眈眈地想要加入這個市場,許多畫廊開始迎合這些新興收藏家,偕同藝術家上架「加密藝術」(CryptoArt),或是協助新客群開設加密錢包。
然而,在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發生內爆之後,加密貨幣價格暴跌,NFT市場表現也隨之相形失色。但因為疫情期間限縮實體活動,讓傳統藝術圈也看上NFT的潛力,嘗試推動線上藝術品交易,包含大型拍賣公司佳士得,也聯合邁阿密藝術週(Miami ArtWeek)宣布推出Christie’s 3.0。而巴塞爾藝術展、威尼斯雙年展等重要展會,不僅第一時間回應了NFT作品銷售的市場需求,更持續組織系列研討會及論壇,關注加密藝術領域的發展。進入2023年,藝術界開始朝向虛實整合的方式持續進行,在恢復了過往的實體活動後,仍持續在元宇宙探索各種可能性。
與世界的回應對話
2022年初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戰事仍未停歇,各地藝術機構、藝術家及拍賣行也發起實際行動聲援烏克蘭,加速了藝術界與世界的對話。例如,知名神秘客塗鴉藝術家Banksy最新塗鴉作品出現在烏克蘭,以戰爭殘骸上的體操選手等藝術創作,為戰火中的烏克蘭現況發聲。
多年來,極端氣候對地球生態的影響與日俱增,影響全球製造運輸、糧食生產和居住安全,一場疫情的變化,加速人們嚴肅認真的看待地球生存及暖化危機,各行各業陸續投入相關研擬計畫。雖然藝術是相對低耗能的產業,但藝術展覽和拍賣活動當中的多項環節,包括運輸和物流、商務差旅、出版印刷,同樣產生大量碳足跡。2020年「畫廊氣候聯盟」在倫敦成立,呼籲「2030年減少50%碳排放」的目標,提出了綠色畫廊營運準則。透過藝術圈領頭羊與環境專家成立協力組織,共同研擬方案,建立藝展碳足跡資料庫,並建構藝術產業低碳解決方案。根據巴塞爾藝術展和瑞銀集團的報告《2022藝術市場》(The Art Market 2022),大多數藏家表示,他們已透過減少旅行看展、選擇更可持續的交通方式等來減低碳足跡。
台灣方面,也成立「台灣藝術永續聯盟」,提出綠色宣言與行動計劃,同時也訂出具體工作項目,準備發展基礎碳計算器、協助藝文機構鑑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並且透過聯盟組織,設立相關資訊平台、協助藝文個人及工作機構轉型,以及培育藝文永續專業人才。
實體藝術世界復興
如果說2022年代表著實體藝術世界從疫情中回歸,那麼2023年看起來將是鞏固的一年。開年首當其衝的,除了1月在新加坡的舉行的首屆「ART SG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讓新加坡備受矚目,是否將成為香港之後的下一個亞洲藝術交易中心之外,同時間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也展開「劉國松:實驗悟道」,為一檔橫跨劉國松七十年創作生涯之大型回顧展。
一直以來,劉國松被稱為當代水墨畫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自從與其他幾位藝術家共同創建「五月畫會」以來,劉國松一直將自己的於中國水墨創作的技法、材料以及觀念的實驗精神,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幾何藝術和現代主義美學的元素相結合,同時嘗試新的方法和材料,展現創新的實驗與實踐精神。展出超過60件作品以及150件文獻資料,有他受阿波羅8號任務影像啟發的《太空》(Space)系列;此外,《西藏》(Tibet)系列中的喜馬拉雅風景畫,也將在展覽中與觀眾見面。
今年是畢加索逝世50週年,全球各地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將同期舉辦近十場畢卡索回顧展,包括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開始的《年輕的畢卡索在巴黎》、《畢卡索:物質與身體》兩檔展覽,以及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畢卡索與女權主義》、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的《畢卡索:布魯克林的立體主義委員會》,紐約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畢加索在楓丹白露》。另外,巴黎龐畢度中心10月將推出《畢加索,畫到無窮大》。在畢卡索出生地的西班牙馬拉加畢加索博物館,在5月開始,也將陸續展出《畢卡索:物質與身體》、《畢加索的迴聲》…等主題特展。
荷蘭知名藝術家楊.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最知名的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將從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來到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與觀眾見面,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將開始展開這位國寶級藝術家「維梅爾大展」,一路自2月展至6月,值得一看。
由加納裔蘇格蘭建築師Lesley Lokko擔任總策展人,以「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為題的第十八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將於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在威尼斯綠園城堡、軍械庫和威尼斯周邊各場地舉行。Lesley Lokko將整個展覽設想爲一個對未來提案的實驗室,邀請各國想像未來城市可以擁有什麼。而代表台灣館參展的團隊,則是由台灣國立美術館所評選出來的獲選團隊東海大學建築系,提案的主題為《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呼應核心主題,台灣館策展人曾瑋及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與蘇孟宗領導的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團隊共同提出的策展概念中指出「『未來』不全然只具有積極向前的特性,21世紀的未來可能需要我們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
台北市立美術館也公告2023 年度展覽預告,將推出2檔由館方策畫的旗艦展覽《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這位台灣導演獨樹一幟的美學精神;以及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將以展覽、音樂表演、駐地研究與創作、工作坊等各種敘事及體驗形式的公眾計畫為基礎,帶領觀眾一同重新發現,並訴說某種抒情生命及創造的可能。其他還有台灣各世代藝術家個展,包含張碩尹、高重黎、何德來、王耀億、施懿珊、張永達、饒加恩等。另外,3檔國際合作展則為瑞士攝影大師勒內.布里(RenéBurri)回顧個展、比利時錄像裝置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個展,以及主題展覽「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值得大家期待!